策展與創意

Curation and Creativity
April 29, 2023
策展與創意

 

 

 

題目:策展與創意

 

 

日期:2023年4月29日(六)

時間:15:30 - 18:30

地點:火炭華麗工業中心13樓嚮渡藝術空間

 

 

主持:郭瑛

參加者:陳育強 Kurt、鄧國騫 Hin、俞俏 Leona、陳瑞琦 Shirky、高穎琳 Kobe、黃志恆  Sara、容穎兒 Zoie 、林東鵬、周達智 TC, 劉小康 Freeman, 劉天浩 Tin, 朱樂庭 Natalie

 

 

Hin:

  • 在錦田圍村長大,十八、九歲大學一年級時才第一次到中環看周俊輝展覽

  • 畢業後的創作一開始關心美學,較多在畫廊展出,之後慢慢增加個人故事或實驗性

  • 2018年在大館舉辦《懶腰》個展後創作有些轉向

    • 組成了不少臨時的 collective,透過請食飯、舉辦活動和教學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

    • 其他藝術範疇,如劇場、動畫都是創作的養分,並且會嘗試盡量讓創作與生活貼近

  • 於錦田祖屋成立了1983後,自己的創作不同了

    • 完成《懶腰》後想繼續保留與人的聯繫,因此成立1983

    • 1983吸引了到香港的外地策展人參觀,成為了一個景點

    • 1983成為了自己創作的材料

    • 現時發展到有不同人借用空間舉辦活動,不收租金

    • 自己的創作傾向不重複以往做過的主題或手法,完成《懶腰》後像放下了一些包袱,同時有感在視覺藝術上各人的表達方式、素材、form 等都漸趨相近,覺得需要一些新的元素,因此自己開始將當代藝術歸類到 heritage,才能產生新的創作形式

 

Kobe:

  • 自己對藝術的啟蒙源自於高中時期於兆基創意書院就讀,當年鄧國騫授課時說過「啲野構思大先,現實會幫你縮反細」,至今影響自己

  • 自己對藝術的理解亦傾向以活動或社區藝術的方式表達,反而不太能夠進入藝術家以物料或物件出發去敘事的那種思考方式

  • 兆基比大學更開放,進入教育大學後反而覺得授課方式保守

  • 之後去了台灣讀性別研究碩士,來回港台四、五年

  • 一開始在香港以比較流行或貼近生活的題材策展,如市集和油街玻璃屋,由此開始對策展的練習

  • 2019年進入了大館藝術教育全職工作,開始了與本地藝術家合作,但仍視自己為獨立策展人,將工作和私人策展分開,認為在大館外的的策展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2020年起由一系列「後人類敘事」的展覽開始正式策展,策展的基礎是自己的碩士論文

  • 一開始的策展方式為在網上進行九個藝術家個人展覽,較不用考慮成本及資助問題;在一系列網上展覽後,開始有 CV 可以申請藝發局資助

  • 2021年進入 Para Site 擔任助理策展人,可以自己發起展覽

  • Zoie 認為 Kobe 的能力在於號召力,能夠帶動其他人,例如以前辦市集的時候能夠令市集與市面其他市集區分開,並能吸引其他人參與

 

Kurt:

  • 可以構思在嚮渡藝術空間舉辦市集,如 Osage 在2012年曾舉辦過 art market ,效果不錯,可以公開徵集 proposal 擺檔,就算未裝修好都可以辦市集

  • 也可以招募二十至三十位藝術家一同·進行三至六個月的 residency 創作,看不同藝術家共同創作可以產生什麼火花

  • 以前的 Art Basel 比較有趣,畫廊較願意建立自己的品牌,不容易賣出的作品也有畫廊願意展出,現在則大多展出有市場的作品,因此比較沉悶

 

Leona:

  • 覺得 Art School 和浸大畢業生都有趣,每年看展時都會紀錄有哪些畢業生值得追蹤下去,但發現大多畢業生都難以維持創作生涯,中大在這方面則做得比較好

  • 以博物館或收藏家角度來看,風格經常轉換、或僅在熱潮中出現一陣子的藝術家 的收藏或投資價值較低

 

郭瑛:

  • 藝術家分為 gallery artist 和 institutional artist 兩種

  • 健康的藝術生態應該有各類的作品和藝術家存在,藝術家在某路徑維持不了的話自己會變通

  • 覺得藝術畢業生在畢業後有工作是重要的,自己當年畢業後也有全職工作,假日去 studio 畫畫,但一直都覺得自己不會成為一個全職藝術家

  • 覺得自己不可以在香港讀藝術碩士,所以去了英國就讀

  • 香港藝術家雖然相對機會多,作品售價相對高,但始終香港生活指數高,因此藝術家收益其實不多

 

Zoie:

  • 現時以做 project management 和 production management 為主

  • 本科在英國就讀人類學,畢業後一開始拍攝紀錄片,在 fieldwork 中認識了勞麗麗等人,開始想進入藝術圈

  • 後來在英國修讀策展 MFA (Master in Fine Arts),但沒有完成學位

  • 現時修讀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的 Master of Arts in Museum Studies 課程

  • 2013年進入維他命藝術空間做 archiving 工作,從此了解了 archiving 的力量

  • 維他命藝術空間於2002年成立,但中間未曾整理過展品、藝術家或展覽資料,以前畫廊不太注重 archiving ,做到展覽出來就算,因此沒有關於藝術家或作品的一手資料可以提供給 m+ 等博物館

  • Archiving 方式包括透過 artist dialogue 理解創作思路和築構未完成的故事 ,曾訪問李傑、白雙全等人,並幫助維他命藝術空間發展了以後的 archiving system

  • 2020年離開 K11 正職,開始做獨立研究和策展,現時進行珠三角地區 research ,希望為珠三角 artist 帶來更多展覽機會

  • 一直對煉金術有興趣,自己有進行 research ,適逢 Galerie du Monde 邀請策展,便在2023年以鍊金術作為主題策劃 Splendor of the Sun 展覽

  • 將會與 Dave Chow (周睿宏)合作進行一個關於車、速度和遊樂場有關的 proposal

  • 認為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收集 artist 資料,方便 archive,例如梁展峰 Jeff 曾建議每五年作一次普查收集資料

  • Leona 認為在電子時代可考慮非傳統的 research 方式,例如油街曾做過 Ignite! 計劃,鼓勵 artist 將資料或技能輸入平台,讓其他人聯繫

  • Kurt 認為根據編輯《香港視覺藝術年鑑》的經驗,透過幾個主要機構或策展人來收集數據會比自己收集容易,並在明確寫出《年鑑》的數據會在哪幾個來源收集

 

Sara:

  • 當年落手落腳成立並營運 Para Site ,在 Para Site 的經驗中令自己的視野更宏觀

  • Para Site 曾公開徵集展覽 proposal 來申請藝發局資助

  • 曾在油街策劃有關城市步行經驗的展覽,其實更像是自己的作品或自己 research 的呈現

  • 認為自己對策展的理解是片面的,僅專研自己有興趣的範疇,而自己很多不同範疇的技能都是可相互運用的

 

Shirky:

  • 希望向各位提出問題,身為策展人,如何平衡將自己的想法放進策展裡面,與藝術家的作品本身這兩方面的角色?

  • 自己2023年2至3月期間在 Touch Gallery 策劃的 In Wonderland 聯展展場具特殊燈光效果,在策展過程中先構思了燈光效果,再邀請藝術家做相關創作配合

  • 郭瑛認為策展人和藝術家是合作關係,策展人有客觀觀點看見為什麼一件作品適合在展覽展出已經足夠

  • 郭瑛認為策展人亦作為把關角色,藝術家的意念與實行是兩回事,策展人便需要成為一個誠實的意見提供者,因此展覽中的 commissioned work 其實策展人都有很大的參與程度

  • Zoie 認為郭瑛身為策展人的最大特色是包容度大,郭瑛會先聽取藝術家的想法,再構思如何支援藝術家實現想法

  • Sara 認為策展人的工作除了撰寫展覽論述和給予藝術家有建設性的意見外,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溝通,策展人和artist透過溝通建立互信和互相說服

  • Leona 認為策展人的角色在於平衡整個展覽之中的作品及其他元素,而藝術家需要在這點上信任策展人